年度 |
109年度 |
綱要計畫 |
-年度 |
細部計畫 |
支援災害應變情資研判作業年度 |
主管單位 |
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|
執行單位 |
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|
對應課題 |
|
產出成果類別 |
|
產出成果型態 |
|
自評等級 |
|
成果內容說明 |
1.分析1998至2018年臺灣地區低溫與農業損失之關聯,發現選定之低溫規模指標(在此選定測站-日數指標(station-day index,簡稱SDI)作為低溫規模指標)與災損有相當程度之正關係,低溫規模越大造成的損失越大。第二代預警系統中,利用中央氣象局一週溫度預報進行低溫規模SDI推估,並列出相似規模之歷史災害損失以供參考。並針對農委會規劃之57個農業專區作物,依據各作物之低溫警戒值顯示各專區低溫警戒燈號、作物之栽培歷資訊,及專區代表測站之過去觀測和未來預測之溫度及雨量歷線,其中預測資料除了氣象局一週溫度外,加入了15天MPAS和一週系集的模擬結果。此外,亦提供歷年日最高/低溫度之排序和溫度值供參考。心技術創新價值簡介2.成果以落實在天氣與氣候監測網,寒害預警專區。 |
實際防災落實應用情形 |
為了提高寒害天氣預報能力,氣象組將所研發的全球MPAS模式15天預報、區域降尺度15天預報技術及系集預報技術成果,落實於氣溫預報的應用技術開發。此外,針對寒害農業衝擊影響,開發低溫標準指標SDI,並整合歷史寒害農損統計與預報氣溫,開發低溫預警技術。另外也彙整全台農業專區栽培作物資訊、栽培歷、預報氣溫,建立預警氣溫與當季作物栽培資訊分析系統。 |
相關佐證資料 |
|
圖片1 |
 |
圖片1說明 |
寒害應變預警研判需求,今年度新增「低溫指標SDI與歷史農損分析」、「農業專區影響作物生長氣溫」、「農業專區氣溫預報」與「歷年氣溫排名」,以及「全球預報氣溫展示」等5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