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度 |
109年度 |
綱要計畫 |
-年度 |
細部計畫 |
支援災害應變情資研判作業年度 |
主管單位 |
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|
執行單位 |
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|
對應課題 |
|
產出成果類別 |
|
產出成果型態 |
|
自評等級 |
|
成果內容說明 |
1.為了提升天氣與氣候監測網的潛在價值,將系統模組化,開發可以快速應用落實於地方的微服務架構,未來可連結民生公共物聯網,擴展發展可能性。天氣與氣候監測網的運作方式是將研究技術開發出對應的產品,然後在監測網平台上架,讓使用者操作使用。此新發展的系統,進一步將產品模組化。 2.該系統防災資訊包含: 全大運系統,整合氣象局預報、雷達回波預報及環保署空氣品質,提供易懂且快速的瀏覽介面,讓民眾可以了解周遭天氣資訊。 高雄大學自動監測儀器,整合自動氣象站WXT(溫濕度、風向風速及雨量)、空氣盒子(PM2.5)資訊。 淹水快速評估,將本組開發的淹水研判技術模組套用於高雄地區,建立可應用於地方的淹水預警系統 3.該整合防災資訊之服務方式,透過API方式將技術及資訊轉移給地方需求端,由需求端提供實體主機或雲端服務給使用者。地方可以因應實際狀況,快速調整服務內容。 |
實際防災落實應用情形 |
與高雄大學合作,建置一套可應用於地方的微服務。此服務由高雄大學提供實體主機,將監測網模組化的產品移植到上面,透過物聯網(IoT)資訊串連,整合高雄大學的感測儀器(空氣盒子、氣象站),並介接氣象局及環保署OPENDATA,提供快速且易懂的天氣資訊。 |
相關佐證資料 |
|
圖片1 |
 |
圖片1說明 |
左方為高雄微服務架構,由高雄大學提供實體主機,透過物聯網資訊串連及API技術,整合高雄大學的感測儀器、氣象局及環保署OPENDATA。右方為高雄微服務其中一個模組,即時顯示高雄大學自動觀測儀器及空氣盒子數據 |